綜合信息
近日,一家新公司成立,使氫燃料電池汽車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8月20日,記者通過查詢天眼查發現,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豐田汽車公司等六家公司于當日正式合資成立了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研發公司”),新公司將致力于汽車燃料電池系統的技術開發。
??“新公司對豐田在全球的氫能源布局有重大戰略意義,通過此次與中國商用車市場上具有強大影響力及可靠技術實力的伙伴合作,將為燃料電池車在中國的普及奠定基礎。”豐田中國方面表示。
??(文丨本報記者 黃珮)
??新公司股東陣營豪華
??公開資料顯示,聯合研發公司注冊資本為16.73億日元,法定代表人為秋田隆。經營范圍主要包括使用豐田單電池的商用燃料電池汽車用燃料電池系統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等。此外,該公司還將通過協商共同規劃產品,一條龍式地開展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FC電堆等組件技術”“FC系統控制技術”以及“車輛搭載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研發工作。
??雖然豐田對燃料電池技術的探索令人矚目,但比以上信息更吸引人們眼球的卻是該公司的“豪華股東陣營”。資料顯示,該公司工商資料披露的股東共有6位,其中,第一大股東為豐田汽車公司,持股比例為65%;第二大股東為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5%。此外,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并列為第三大股東,均持有5%的股份。
??“根據規劃,豐田將從今年開始大規模生產氫燃料電池,目標是使燃料電池汽車在2020年的全球產能增至3萬輛,在2025年增至20萬輛——顯然,該公司的成立是其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作為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重要市場之一,是豐田氫燃料電池汽車戰略布局無法繞開的重要一步?!拔磥磉@6家企業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氫燃料電池車在華研發、落地和普及?!?/span>
??企業布局呈兩極分化
??然而,就在豐田等企業積極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同時,記者注意到,市場上也有不少企業停下了探索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腳步。
??2020年4月份,奔馳母公司戴勒姆集團正式宣布終止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研發計劃——不僅該項自2013年起與福特和日產公司合作開發的項目被停止了,其設計開發的奔馳GLC F-CEL車型也面臨停產。“中止計劃的原因是建造氫能動力汽車的成本太高,大約是同等電池動力汽車費用的兩倍,而且能夠提供氫能源的城市屈指可數?!贝髂防辗矫姹硎尽?/span>
??無獨有偶,同樣叫停氫燃料電池汽車項目的車企還有通用汽車。今年7月中旬,通用汽車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戴恩·帕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放棄針對消費級市場推出燃料電池車,選擇更專注純電動領域。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成本高、政策法規不完善、基礎設施不完備、核心技術待突破等問題,或是“澆滅”車企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熱情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方面,加氫站的建設成本高,儲氫技術挑戰大等難題制約著產業發展。目前國內的加氫站多以示范、試驗為主,經驗不足、盈利能力有限,且主要應用在公交、物流貨運、環衛等路線相對固定的商用車領域?!鄙鲜鰳I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乘用車方面,國內至今還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車企在新能源乘用車發展布局上也多傾向于純電動路線。
??技術不成熟阻礙市場普及
??事實上,今年以來,燃料電池在市場上的表現十分慘淡,車企選擇中途“退賽”無可厚非。中汽協數據顯示,2020年1—7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為397輛和407輛,同比分別下降66.1%和63.2%。其中,2020年7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為7輛和4輛,今年2月銷量甚至掛了零,市場表現并不樂觀。
??但豐田等企業為何仍愿持續加碼?
??據業內人士推測,這或許與我國的政策導向有關。今年5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征求<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表明氫能及燃料電池即將成為國家產業發展戰略。此外,國家氫能頂層設計也計劃在2022年左右正式發布。這意味著,屆時我國氫燃料電池市場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前景可期,但目前企業們面臨的仍是一個氫燃料電池汽車普及度偏低、各環節都存在瓶頸的燃料電池汽車市場。
??“目前燃料電池汽車在市場上難以普及的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行業的產業鏈技術尚未成熟——包括成本、壽命、維護的可行性、便利性等各方面。另一方面是氫氣從什么地方來,供氫產業鏈必須成熟,從制氫、存儲、運輸整個產業鏈必須非常成熟?!蓖瑵髮W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研究所所長章桐坦言,這兩個產業鏈如果沒有完全成熟,就會影響市場普及?!皩嶋H上,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真正的技術難點還是產品技術不成熟,我們不缺實驗室的技術,缺的是產品化的技術,這需要整個產業界來共同突破?!?/span>
??End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