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訊
氫能產業正在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我國多地競相布局。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日前舉辦,業內人士認為,氫能儲、運、加技術問題尚待攻克,氫能產業還存在著標準體系不成熟、產業鏈不完整和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痛點亟待破解。近年來氫能產業正在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40多個地級市發布氫能規劃,涉及到的氫能產業規模超過萬億元,眾多央企和上市公司也競相布局。在日前舉辦的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氫能儲、運、加技術問題尚待攻克,氫能產業還存在著標準體系不成熟、產業鏈不完整和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痛點亟待破解。
多方“官宣”氫能布局計劃
數據顯示,中國氫氣年產能約4100萬噸、產量約3342萬噸,為世界第一產氫國。全國各地發展氫能的熱情高漲,對于布局氫能產業普遍持積極態度。以北京為龍頭的京津冀地區、廣東為主的珠三角、上海領銜的長三角三個經濟帶成為氫能發展首批示范區。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眾多企業競相布局。今年7月底,協鑫集團正式發布了“藍綠同行”的氫能戰略,提出到2050年規劃建設40萬噸綠氫的生產和供應、3大研發基地、6大產業基地及100座綜合能源站。三峽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張定明介紹說,該公司發力氫能領域,搭建起綠氫技術與應用創新中心,從科技創新、示范推動、產業生態和資本投資等層面進行推動,并在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宜昌、武漢等地積極推動綠氫技術及應用示范項目落地。傳統的石油化工巨頭也下定決心在新能源“賽道”上加速趕跑。中國石化提出建設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的目標,總裁馬永生透露,公司將在“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加氫站1000座,加氫服務能力達到20萬噸/年。同時,要促進綠氫煉化領域中煉化企業轉型脫碳,實現煉化行業綠氫利用規模全國最大。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此前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超過1/3的中央企業已開始布局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在內的氫能發展全產業鏈,并已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成果。
儲、運、加技術瓶頸尚待攻克
“現在儲、運、加氫在整個氫能產業里面的成本太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介紹說,制氫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公斤10元左右,但儲運和加氫環節要30元。儲、運、加的解決方案勢必是未來氫能產業重要的發展方向。“氫像風、光、電一樣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如果將綠氫作為主要生產途徑的話,每個年度將存在峰值谷值的問題,必須考慮儲能、釋放的周期。”德勤中國財務咨詢氫能行業合伙人林承宏表示,在這種間歇性可再生能源模式下,儲能的解決方案勢必成為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技術與創新中心主任道夫·吉倫也表示,氫是非常好的新能源載體,現在的關鍵是要降低氫能成本。氫的運輸環節使得制氫成本翻了一番,需要找到一些替代辦法來降低氫的運輸成本。林承宏建議,可以采用分散式電解工藝直接分散式制氫,這樣一方面在周邊綠色能源較為充沛時當地短期內消納壓力不大,另一方面,當地分散式制氫工藝也能夠有效降低運輸成本。西門子能源股份公司新能源業務全球首席戰略官兼亞太區業務負責人趙作智提出,目前在短距離內使用瓶裝運輸氫能的方式成本較高,可行的降低成本方案是通過技術改造向天然氣管道摻氫。這種氫能運輸方式已在歐洲被驗證,向天然氣管道摻氫10%是可能的。、
完善政策 明確標準 消除痛點
氫能發展前景光明,但也任重道遠。多位業界專家表示,政策、技術、成本效益、標準制定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導致氫產業在多地落地后難以推進。記者近日在北方某市采訪了解到,由于缺氫,這座城市兩年前上線運行的氫能公交車目前只能靠充電運行。在另一座城市,當地去年重點打造的氫能重卡示范加氫站目前也處于擱置狀態。業界專家普遍認為,作為新興事物,氫能產業在頂層設計規劃、政府監管與政策體系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短板和痛點。安全是氫能發展的前提。目前,氫氣與原油、汽油、天然氣等能源均被列入《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年版)》,按照危險化學品進行監管。2020年,我國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首次將氫能納入能源范疇。山西省應急管理廳廳長王啟瑞建議,在氫能產業培育初期,我國應參考國外經驗并與國內實際相結合,對整個產業鏈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完善相關產業政策體系建設;同時應盡快明確產業發展牽頭部門,明晰產業鏈流程上各個環節的歸口管理部門,確定項目審批流程和審核標準,組織研究、解決包括加油站增設加氣設施等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行業標準與體系層面,王啟瑞建議系統開展氫泄漏、擴散、燃燒等相關試驗研究,推進完善我國氫安全質量體系建設,支持建設第三方氫安全檢測研究中心,增強產品、設備檢驗與認證能力,為全產業鏈各環節安全運行提供技術支撐。“氫能產業鏈不全、技術和制造不強、生態環境不完善是制約地方氫能經濟發展的問題。”林承宏表示,更好地發力氫能產業需要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強化:政策方面,地方要把資金用在有效及高回報技術研發上;成本效益方面,要有清晰及明確的成本降低路徑;建設氫能生態環境及系統方面,要能夠跟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共同合作創造可行的解決方案;法規及標準化方面,監管部門應出臺比較明確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