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兩會審議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在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十四五”期間,氫能產業即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在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綱要出臺前后,各省市地區接續出臺相關區域政策,明確相應定位,制定實施方案,搶灘布局萬億產業。截止8月底,已發布氫能發展相關政策方案的省份及直轄市共有近30個。其中,出臺了專項氫能整體產業發展政策的共有5省,分別為北京、河北、四川、山東、內蒙古;出臺了氫燃料汽車細分領域專項政策的共有4省,分別為廣東、重慶、浙江、河南。其他大多數省份地區均將氫能相關發展規劃納入新能源汽車產業、或整體能源發展、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或全省十四五規劃當中。在此匯總已出臺氫能產業和氫燃料汽車專項政策的9個省份地區的相關規劃內容要點。
1. 北京:《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2025年前: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能產業關鍵部件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成3-4家國際一流的產業研發創新平臺,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1)關鍵技術突破工程:制氫領域、儲運領域、加注領域、燃料電池領域、關聯技術領域。2)京津冀氫能產業鏈工程:氫能產業中試及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氫能材料及裝備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氫氣供應體系建設項目。3)氫能全場景示范應用工程:綠色冬奧氫能示范、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氫能貨運示范專線、氫能場站內部示范、分布式能源示范、氫能綜合示范區。4)氫能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建設世界水平的氫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京津冀智慧氫能大數據平臺、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國際交流平臺、建設碳交易中心氫能產業板塊交易機制、建設產業交叉融合的氫能產業聯盟。產業規模顯著提升。到2022年,氫能關鍵裝備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實現自主化和批量化生產,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50億元。到2025年,培育國內先進的企業10-15家,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500億元。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到2022年,基本形成涵蓋氫能產業全鏈條的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體系。突破規模化純水、海水電解制氫設備的集成設計及制造技術,開發高壓車載儲氫系統,研制制/加氫站關鍵設備,突破核心技術。到2025年,基本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氫氣制取、儲運、加注和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顯著降低應用成本。應用領域持續擴大。到2022年,全省建成25座加氫站,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等示范運行規模達到1000輛,重載汽車示范實現百輛級規模;氫氣實現在交通、儲能、電力、熱力、鋼鐵、化工、通信、天然氣管道混輸等領域試點示范。到2025年,累計建成10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規模達到1萬輛,實現規模化示范;擴大氫能在交通、儲能、電力、熱力、鋼鐵、化工、通信、天然氣管道混輸等領域的推廣應用。重點實施低碳綠色氫能制備工程、高效便捷氫能儲運工程、加氫服務網絡提升工程、氫能多元化利用工程、燃料電池性能提升工程、氫能全產業鏈支撐工程、產學研用服務保障工程、氫能安全標準體系工程等八大工程,謀劃布局128個氫能項目,構建“一區、一核、兩帶”產業格局,加快推動全省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3. 四川:《四川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
到2025年,燃料電池核心技術、氫氣制儲運加技術實現階段性突破。車載電堆壽命、電堆體積功率密度、系統經濟性、低溫啟動等燃料電堆各項指標顯著提升。氫氣制備、儲運、加注等 多個核心環節實現自主突破。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含重卡、中輕型物流、客車)用規模達6000輛,氫能基礎設施配套體系初步建立,建成多種類型加氫站60座;氫能示范領域進一步拓展,實現熱電聯供(含氫能發電和分布式能源)、軌道交通、無人機等領域示范應用,建設氫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備用電源項目5座,氫儲能電站2座。到2025年,逐漸健全強化氫能產業鏈,培育國內領先企業25家,覆蓋制氫、儲運氫、加氫、氫能利用等領域。其中核心原材料企業2家,制氫企業7家,儲運和加氫企業6家,燃料電池及整車制造企業10家。
4. 山東:《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
2020年到2022年,為氫能產業全面起步期。產業發展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聚集100家以上的氫能產業相關企業,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20000臺,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5000輛,加快布局燃料電池軌道交通、港口機械、船舶及分布式發電裝備產業,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突破200億元。工業副產氫純化、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材料及動力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率先取得突破,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有序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建成加氫站30座(含與其他能源合建站);試點示范取得初步成效,燃料電池汽車在公交、物流等商用車領域率先示范推廣,省域內累計示范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左右;實現燃料電池在應急電源、通信基站、儲能等領域的試點示范。2023年到2025年,為氫能產業加速發展期。氫能產業鏈條基本完備,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50000臺,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20000輛,燃料電池軌道交通、港口機械、船舶及分布式發電裝備產業實現突破,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突破1000億元。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材料、零部件和動力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制氫、儲(運)氫、加氫及配套設施網絡逐步完善,氫能在商用車、乘用車、船舶、分布式能源、儲能等應用領域量化推廣,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0000輛,累計建成加氫站100座,氫能在電網調峰調頻、風光發電制氫等領域應用逐步推廣。2026年到2030年,為氫能產業塑造優勢期。氫能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國際知名企業和品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綜合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氫能領域形成創新引領優勢。建立氫能產業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共享經濟、智慧交通、新型智慧城市等新業態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生態體系。1)氫氣制取。近期以工業副產氫就近供給為主;中遠期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和核能制氫,逐步降低制氫成本。2)氫氣儲運。近期重點發展高壓氣態儲氫和長管拖車運輸;中遠期按照低壓到高壓、氣態到多相態(低溫液態、固態、有機氫載體等)的方向逐步提升氫氣的儲存運輸能力,探索推進高效、智能氫氣輸送管網的建設和運營。3)加氫站建設。近期重點推進城市公交、物流、環衛等專用加氫站建設,開展加油、加氣、充電和加氫站合建模式試點;中遠期有序推進城市和城際公共加氫站網絡布局建設,規模化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4)燃料電池系統。近期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加大對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高端裝備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強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和含氟功能膜材料技術在國內龍頭地位,盡快實現“卡脖子”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逐步形成批量生產能力;中遠期自主研發為主,加強國際合作,持續開發高功率系統產品,提高產品的性能、壽命和國產化率,持續降低成本,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5)氫能推廣應用。近期優先在城市公交、廂式物流等商用車及通信基站備用電源等領域示范應用,探索燃料動力在港口、礦山機械等領域的應用;中遠期擴展到乘用車、燃料電池船舶、叉車、電網調峰及海島供電供熱儲能等領域。
5. 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氫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試行)》
2021-2023年氫能產業發展試驗示范階段。綠氫制取能力達到10萬噸/年,工業副產氫有效利用,培育引進5-10家氫能相關核心企業,建成加氫站60座,礦山、物流、公交等領域的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形成一定規模,達到3800輛以上,氫能在冶金、化工、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取得突破。氫制取、氫儲運、氫加注、氫應用等產業鏈基本形成。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2024-2025年氫能產業發展加速推進。綠氫制取能力達到50萬噸/年,努力實現工業副產氫應用盡用,培育引進15-20家氫能相關核心企業,建成加氫站100座,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0000輛以上,氫能在冶金、化工等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高效氫氣制取、燃料電池電堆、儲氫原材料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氫能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000億元。
6. 廣東:《廣東省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示范區;依托自主化膜電極、電堆、系統等產品,加快開發形成全系列氫燃料電池物流車;依托廣州開發區、佛山南海高新區、佛山(云浮)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產業園區推進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支持茂名發展以氫源供應、氫氣儲運及設備等為特色的氫能產業。開展高性能氫燃料電池電堆和核心部件專項攻關、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支持氫燃料電池相關企業引進國內外院士及創新團隊等高層次人才。力爭2022年實現首批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示范運行;適時推進氫燃料電池在船舶、家用分布式熱電聯供、應急備用電源等方面的示范應用,力爭2022年實現首臺氫燃料電池示范船、首套家庭用熱電聯供示范應用。按照適度超前原則,圍繞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和專用車規模化推廣應用需要,組織編制加氫站布局方案,在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布局建設約300座加氫站。
7. 重慶:《重慶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到2022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體系初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發展環境更加優越,示范應用初具規模。在技術鏈層面,實現電堆、系統集成與控制等核心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產業鏈層面,制氫、儲氫、運氫、加氫、氫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核心部件到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建成國家級質量檢測機構1個,引進和培育氫燃料電池電堆和核心零部件企業6家,整車量產車型超過5個。在示范推廣層面,建成加氫站10座,探索推進公交車、物流車、港區集卡車等示范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運行規模力爭達到800輛。到2025年: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及產業規模大幅提升,創新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形成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基地。在技術鏈層面,氫燃料電池電堆、系統集成與控制、核心零部件、基礎材料等關鍵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產業鏈層面,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企業超過80家,其中有全國影響力的整車企業2家、動力系統企業3家、核心零部件企業10家。在示范推廣層面,建成加氫站15座,在區域公交、物流等領域實現批量投放,氫燃料電池汽車運行規模力爭達到1500輛。1)加強試點示范和推廣應用:以公交車、出租車、物流車、市政環衛車等為重點。2)構建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體系:依托重慶豐富副產氫氣資源,加快推進氫氣提純和儲運技術發展,積極探索其他清潔電力制氫路徑。3)優化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布局:依托兩江新區整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現有基礎,打造氫氣制備、儲運、氫燃料電池與整車生產、檢測認證、示范應用的全產業鏈核心區。4)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化工余熱與廢氣資源高效制取氫氣技術,高安全性低成本儲氫、運氫與加氫技術,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零部件、輔助設備以及燃料汽車系統集成等一批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關鍵技術。5)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組建重慶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發展聯盟,建設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技術研發平臺、成果應用技術及轉化平臺和示范推廣應用平臺,積極爭創國家級、市級創新中心。6)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聯合建站集約優勢,探索加氫/加油、加氫/加氣、加氫/充電等合建站發展模式,鼓勵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點網絡改擴建加氫設施,鼓勵民營企業、個人投資者積極參與加氫站投資建設。
8. 浙江:《浙江省加快培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到2025年,產業生態基本形成,產業鏈上具有一批競爭力強的優勢龍頭企業。氫燃料電池相關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等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積極進展,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重點區域產業化應用取得明顯成果,在公交、港口、城際物流等領域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接近5000輛,規劃建設加氫站接近50座。重點支持省內優勢單位開展“高比功率低貴金屬用量膜電極組件、高耐蝕超薄金屬雙極板、氫引射器、氫傳感器、氫氣循環泵、氫氣流量控制閥組、空氣壓縮機”等核心組件,“高電催化活性ORR催化劑、超薄PTFE增強型質子交換膜等含氟新材料、固體氧化物電解質”等基礎材料,“70MPa車載儲氫瓶、固態及液氫儲存裝置、加氫裝置”等重要裝備的技術攻關。著力提升氫燃料電池電堆和發動機系統集成技術、氫燃料電池整車集成與控制技術。支持浙江大學、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建立“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以環杭州灣地區為重點,鼓勵地 方積極招引國內外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制氫和儲氫裝備等 龍頭優勢企業,布局一批產業鏈項目。培育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合理規劃布局并支持在具備條件的綜合功能服務站、 加油(氣)站、公交場站、物流園區內建設一批加氫站。支持企業利用工業副產氫、工業有機廢物制備車用氫 氣,著力降低用氫成本。
9. 河南:《河南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示范應用:參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5個,示范公交和物流線路不少于60條,適時推進乘用車示范應用,各類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達到3000輛以上,加氫站建成數量50座以上。產業培育:引入和培育超過30家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打造擁有國內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2-3家,產業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氫燃料電池汽車動力性、經濟性、耐久性、環境適應性及成本等方面得到充分驗證。保障體系:供氫體系基本建立,基礎設施基本滿足示范應用需求,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產業協同優勢逐步形成。到2025年,示范應用城市不斷擴大,示范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超過5000輛,加氫站80個以上,產業體系、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協同創新能力優勢明顯加強,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升,基本形成以客車為主,環衛、物流等氫燃料電池汽車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產業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1)開展示范應用:開展省級示范應用、建設氫氣供給體系、建設國家示范城市。2)推動產業協同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氫氣制備、氫氣儲運加注裝備。3)打造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建設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氫燃料電池汽車檢測中心、構建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