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訊
01
氫能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氫能的“社會資源”屬性
我們在此之前說過,能源正在努力擺脫資源約束,從資源產業變成制造產業,而今天想要討論的主題是氫能產業區域之間的資源差異,這樣自相矛盾的話題實在是自己為難自己,好在百度能夠說清楚:
“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前者是天賦資源,求之不得;后者則是人為資源,可延展的空間更大。
所以,今天要討論的“資源”主要是氫能的“社會資源”屬性,當然,從氫能的來源來看還是有一定的“自然資源”屬性,雖然對全人類來說,氫氣的來源非常廣泛,但獲取氫氣的成本卻有較大的差異。
(1)工業與基礎:氫能從制氫到應用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不僅涉及制氫、儲氫、運氫、燃料電池等一系列的核心關鍵技術,而且對基礎材料工業、化工工業和機械基礎件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其中涉及氫氣來源的資源就包括了能源結構和體系、化工體系和裝備體系,包括能源價格、可再生能源資源以及氯堿工業、冶金工業等資源體系都將影響到氫能的來源及推廣。
(2)科研基礎:氫氣的制取和應用涉及到的關鍵技術非常多,但主要是燃料電池、氫氣制取和儲運技術,相關科研院所分布在大連、北京、上海、武漢和邯鄲。不過,科研院所輸出的是成果和人才,是所有要素中最重要但移動性最強的要素,所以,這一要素很難構成區域性固有的競爭力,機制才是長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競爭力。也正是因為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流動性特征,才使得更多的氫能人才能夠集聚。
(3)政策環境:因為氫能不是一個成熟的行業,政策是行業發展初期重要的驅動力,在示范期內不僅需要政府的補貼,還需要在有關標準和公共應用場景中提供便利,比如關于氫氣的“危化品”屬性,如果加氫站受限于這一約束,就會大大增加運行成本或者減少應用場景,所以,需要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延展示范的空間。
(4)經濟資源:氫能從理論上可以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但過去氫氣主要用于工業領域,氫氣作為能源則需要在相關應用技術、制氫技術和商業模式上進行大的投入,地方政府對在企業招商、應用補貼和專業人才的引進上都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上,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區還是有明顯的優勢。
(5)人文環境:氫能產業與光伏、風電和鋰電還有一些區別,人類對氫氣的應用其實是由來已久,今天的氫能不是簡單的"從0到1",而是要從工業到能源,這就意味著氫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是一個傳統業務的拓展,是一場變革,那么平衡基礎與創新就變得非常重要。
我們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在氫能產業鏈中,很多企業或企業家都源于傳統產業,但過去的經驗既可以是基礎,也可以是創新的障礙,所以,氫能產業的應用拓展不僅僅需要在技術上突破,還需要在機制上建立創新體系,人文環境也非常重要。
02
首批示范城市的區域性特征:北方的實力與南方的活力
在比較“以獎代補”和“氫進萬家”兩個試點項目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將三個示范群和山東省做比較,我們發現四個城市群各有特色,比如京津冀得天獨厚的政治中心優勢,長三角的產業集群效應比較完善,粵港澳地區表現為活力與創新,而山東則被我們描述為“最具氫能稟賦”的省份。我并不推崇地方產業的封閉式發展,但認為各地產業集群有必要揚長避短,協同發展。
(1)京津冀政治中心地位優勢。我國氫能發展是以燃料電池導入的,從過去一段時間來看,氫能在北京最大的烙印是清華大學——億華通——奧運會的標簽。再加上福田汽車、宇通客車的配套,氫能行業“南重塑,北億華通”兩大龍頭企業中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億華通也是目前唯一以氫能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豐田的合資公司,給人以“根正苗紅”的印象。
不過京津冀在產業集群建設上與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包括2010年成立的本土的氫能骨干企業氫璞創能的生產基地和應用場景也主要在河南新鄉和江蘇揚州。而且到目前為止,除大興的規劃有一點雛形外,京津冀還沒有構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氫能產業園,也沒有形成國際影響力的氫能品牌會議。
總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環境構建環境。我還是喜歡用“換賽道”的說法,當一個新的產業出現時,在一塊空地上沒有障礙往往會跑得更快,關鍵是你是否看清方向,是否愿意構建能力。也許正是因為“白手起家”才使得佛山的氫能戰略更加清晰。
山東作為我國能源大省、化工大省,具有豐富的氫氣資源,年平均氫氣產量達260萬噸左右,居全國首位,主要來源包括氯堿、焦化、冶金、石化等行業,其中可利用的高純度氫氣規模每年約為10萬噸,可滿足12萬輛燃料電池車輛運行使用。同時,山東可再生能源也在全國名列前茅,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272萬千瓦,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容量1795萬千瓦,居全國第五位。
山東的“氫進萬家選擇了濟南、青島、淄博、濰坊四個城市,有一點賽馬機制的嫌疑,現階段這種機制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四個城市同時發展會帶動全省的氫能相對均衡發展,憂的是四地各自為政,人為切斷了企業本身的延展力。
我們發現各地氫能產業發展的模式顯著不同:
北京是強企業弱政府,中央大型能源企業如中石化、中石油、國電投等業務布局更遵從自身的發展規劃,而燃料電池企業則需要政府更多的配套支持。因此,政府對燃料電池龍頭企業保護相對比較多,對成熟的能源企業約束比較小。風險是大企業業務在外容易形成本土產業的空心化,集中資源扶持燃料電池龍頭企業可能讓相關企業市場歷練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上海是強市場弱政府,上海是一個大企業創新企業共同生長的市場,上下游企業共同構建生態圈,市場競爭也比較充分,配套日趨完善,龍頭企業生命力與創新能力較強。風險是過度競爭導致生態圈以外企業的淘汰或外流。
佛山是強政府弱企業,是“政治家辦氫”,是政府構建產業生態,主導基礎建設,這對新興產業來說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風險是政府的過度呵護可能導致本地產能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
山東是強企業強政府,山東發展氫能產業的主要是傳統企業,龍頭企業具有較深的產業根基,企業主導能力比較強,但政府又希望在氫能產業化初期吸引更多的產業鏈資源,所以,顯得政府的著力點與龍頭企業的發力點不完全匹配,也許山東可以學習日本NEDO與豐田的配合,“集中精力辦大氫”或許比分散資源效果更加。
03
客觀環境不能替代主觀能力,企業需要凝聚力
新的產業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新的機會,新機會的好處是讓人憧憬和投入,新機會的壞處是讓人過于躁動,氫能產業生產單位還沒有開始賺錢,獵頭公司和投資公司已經開始賺錢了。人和錢,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兩個重要的驅動力,但如果這兩個要素太不穩定就可能造成傷害。
無論是地方的產業基礎、經濟實力還是人文環境都無法替代企業自身的戰略與經營,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重視創新產業人力資本價值
我去年年初認識了一個從美國回來的博士,他在一家上市公司做軟包電池,因為感覺他的公司在鋰電行業沒有什么名氣,我就看了一下那家上市公司的公開資料,結果我看到這家電池企業由上市公司100%持股,管理層一股都沒有,我當時就跟他說:你們公司治理結構有嚴重的缺陷。結果,今年以來,這個博士幾乎一直就在跟他老板打官司,原因是這個博士留不住團隊,沒有人干活。
這樣的故事也一定會在氫能行業發生,一些沒有形成團隊凝聚力的專業人員被爭搶,還有一些”專業人員“看到行業的發展勢頭就干脆獨立門戶。核心團隊的分散往往帶來巨大的傷害,原本是合力的,變成了競爭對手。
更容易出問題的是大型傳統企業,這類企業可以說是腳踏兩只船,一只腳在傳統業務上按照傳統企業的薪酬制度,另一只船踏在新興產業上,無論吸引人才還是留住人才都需要新的機制,所以,傳統企業對新業務的做法大部分都會選擇分拆,新的業務板塊遵循新產業的人才市場規律,給予核心員工股權激勵。
(2)活力強的地區需關注創業企業的人才穩定與持續性
近期行業的會議很多,各種會議不僅僅是上下游企業技術和業務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圈內人聚會的平臺,每次聚會都有機會見到一些老朋友,也有機會認識一些新朋友,所不同的是,有些老朋友可能變成了“新朋友”——人沒變,身份變了。
社會的變遷往往體現在資金流入與流出,資本市場實際上是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目前氫能行業不僅是資金凈流入階段,而且是估值也非常高,市場充滿了誘惑,人才流動非常頻繁,一些傳統技術實力強的人才被機制好的企業所爭搶;一些企業核心骨干對老板給的待遇不滿意就另立門戶;還有一些上下游合作的企業延伸業務至供應商或客戶業務端,將合作變成競爭。
對投資企業來說,除了關注標的公司的技術來源、市場地位以外,還需要關注企業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關注團隊的穩定性。實際上,在從示范走入產業化的發展階段,團隊的穩定對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核心團隊分流,企業的價值和發展前景可能大打折扣。
(3)基礎實力好的地區和企業要防止存量優勢變成阻力
我們在前面比較地域要素差異時發現上海、北京、廣東和山東的要素稟賦有著極大的不同,但也能感受到各地企業氣質上呈現的明顯差異,如果以人才流動來衡量這幾個地區的活力,我們會發現上海是以市場吸引人才,佛山是以政府主導的產業平臺吸引國際國內高端人才,北京是以中央企業的實力吸引人才,山東是氫能發展基礎稟賦最好的地區,但山東的人才流入顯得明顯不足。
山東也有外部企業進入,但更多的企業不是為主力企業配套共建生態,而是幾個地區分別各建體系,形成分立之勢,而且無論是原有的“實力派”企業還是新進入的企業,帶入的高端人才顯得不夠。也就是說山東的強企業是龍頭企業很強,但卻無法影響龍頭企業所在地以外的強政府;政府很強,但能量有些分散,在全省范圍內統籌顯得不夠。而且原有的“實力派”企業體系完善,對外部資源反而形成屏蔽之勢,不利于人才流入。
不僅是工業基礎好的地區要防止對外部優質資源的屏蔽作用,而且企業也是一樣,往往是在換賽道的時候,一些具有良好基礎的企業走不出原有的格局,平臺不夠開放,導致系統僵化不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所以,基礎好的地區和企業需要創新體制機制,為高端人才的流入開方便之門,更要防止人才流失。
(4)區域發展需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投資
地方產業也需要凝聚力。就像企業投資一樣,有的企業投資于核心技術和龍頭企業,有的企業遍地開花,甚至引入賽馬機制。但氫能行業是一個技術迭代很快的產業,就像早期的光伏行業和電動汽車一樣,投對了盆滿缽滿,投錯了血本無歸。
對投資人來說,是要甄別標的企業的核心能力,而對地方政府來說是要協助企業構建核心能力,是通過產業鏈建設和人才引進機制提升龍頭企業的競爭力,而不是見氫眼開,資本市場也會從炒概念到價值投資,政府和企業更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向日本和韓國學習大企業引領的產業生態,地方政府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投資,而企業則需統籌上下游資源,避免相互消耗的賽馬機制。
無論區域經濟還是企業戰略,上下同欲方能形成產業集群或企業的凝聚力,工業基礎、科研能力是氫能產業發展的硬實力,體制機制和文化建設是氫能產業發展的軟實力,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結合方能構建持續發展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