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當前國內氫能產業發展正值風口期。常州作為新能源之都聞名全國,如今氫灣的啟動為其新能源之都建設再添強勁引擎。1月31日,常州氫灣正式啟動。常州氫灣位于“兩湖”創新區核心區中軸,規劃面積約2平方公里,啟動區1000畝,其中360畝作為創新孵化區。一期先行規劃34畝,擁有6萬平方米孵化空間的常州氫灣國際創新社區。以“一基地、一示范區、兩中心”引領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常州氫灣將致力打造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研發與制造基地、華東地區氫能源產業鏈差異化發展示范區、氫能源科技創新轉化中心和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檢驗檢測中心。市委書記陳金虎在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設推動大會上指出,要堅持前瞻眼光,要領跑氫能產業發展,聚焦氫能源“制儲運用”環節,精心打造氫灣。
以磅礴之勢崛起中的常州氫灣目標十分清晰,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到2025年)達到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產業集聚初聚規模、示范應用廣泛開展三大目標。具體如下:關鍵技術方面:到2025年,燃料電池系統、電堆、膜電極、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系統集成控制、儲運裝備的核心原料和關鍵零部件等關鍵技術國內領先,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基礎材料技術取得突破;引進3個以上核心技術團隊和高端產業人才,建成1-2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針對電堆額定功率及壽命、膜電極鉑載量等關鍵技術指標實施一批省級以上重大技術攻關專項;搭建4個以上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產業集聚方面:以武進國家高新區、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為重點區域,培育一批氫能重點企業,打造氫能產業集群。到2025年,引育氫能裝備制造及氣體儲運等產業鏈企業30家以上、上市企業1家以上,累計產業投資超過200億元; 氫能及相關產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氫能產業鏈;培育“瞪羚”和“獨角獸企業”5家,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家。示范應用方面:到2025年,力爭建成加氫站5座;氫能源汽車應用示范突破300輛,其中貨運物流領域推廣80輛,氫能環衛車、氫能霧炮車、氫能土方車、氫能叉車等試點應用120輛。
常州氫灣的廣闊前景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在大會當天,8個氫能產業項目與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簽約,總投資13.15億元。
這8個項目分別是江蘇省特檢院國家氫能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項目、常州氫灣中石化油氫合建項目、聯德電子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項目、氫灣國際創新社區項目、常州中海電力新能源檢測裝備項目、常州市氫能產業協會總部項目、湖南百利科技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項目、北京格睿新能源檢測裝備項目。
其中,國家氫能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項目建成后將為常州乃至全國的氫能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
氫灣國際創新社區項目總投資3.5億元,主要建設氫能產業核心零部件及檢驗檢測設備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招商局新能源分局陳丹蕾介紹,目前項目已啟動規劃建設,力爭年內竣工,已有一批企業意向落戶。聯德電子目前正承擔大功率固體氧化物電解水蒸氣制氫系統中的單電池片大批量制備與電解堆結構設計及優化,“這是一項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希望攻克氫燃料電池與氫氣綠色制取的技術難關,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成為工業、交通等高耗能行業脫碳的新選項。”聯德電子華中科技大學研究院教授王曉春說。常州氫灣中石化油氫合建項目將在西太湖建設500kg/d的加氫站及1000kg/d的工業用氫充裝站。
作為實現雙碳戰略的重要抓手,武進聚焦打造氫能產業先導區,把握氫能機遇窗口,全面聯動搶占產業“風口”,園區目前有氫能產業鏈企業7家,其中制氫企業1家(天合元氫)、氫儲運企業2家(神鷹碳素、氫聯高科)、電堆企業2家(騰龍股份&新源動力、創氫能源)、氫能核心零部件企業2家(聯德電子、西菱動力)。武進區現已初步形成涵蓋氫氣制備和儲運、電堆及核心零部件、電池系統、整車制造和加氫站建設運營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投資布局位居全國前列。為進一步推動氫能產業行穩致遠,近日武進區正式發布了《關于支持武進區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將圍繞氫能產業的項目集聚、企業培育、技術攻關、平臺構建、氫站建設、應用示范、金融支持、行業交流、人才引育等9個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發揮常州氫灣集聚作用,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首位區,武進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成為氫能產業鏈完備、創新能力強勁、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多樣,在長三角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氫能發展示范區域,為“兩湖”創新區打造新的產業增長極。